用遊戲化設計打開企業AI學習新大門:跨部門也能玩出AI導入力!

小編現場直擊|這場AI講座不只是學理,而是能「玩」出來的實戰方法

嗨大家~我是智谷網絡的小編Jenny~身為資深的「AI用力講座」系列的觀察員,用本場座談主題當壓軸真的太精彩,不分享不行!你可能會以為:AI導入是不是就得很技術、很程式?

但這場由我們執行長 Jimmy 主持、邀請實戰經驗豐富的陳柏霖顧問登場的講座,完全打破了「AI很難懂」的想像,甚至有點像在「玩桌遊中學AI」。

如果你正在苦惱:

  • 怎麼讓非技術部門也能參與AI應用?
  • 怎麼讓AI培訓不再只是聽講解?

那你一定要把這篇看完。

從學理到落地|打造企業AI導入地圖的方法是什麼?

企業AI學習地圖總整:從生成式到部門共創

Jimmy 一開場就幫大家回顧了前六場講座的主軸——從生成式AI、智慧工廠、自動建模到部門應用,場場都是企業實務導向。

這場壓軸,他把重點放在:「那麼多AI技術,企業到底該怎麼真正導入?

小編在現場感覺超明顯:這不只是一場收尾,更是一張企業AI學習地圖。從流程、工具、共創文化到落地方法,這場分享讓人一口氣把碎片資訊串起來,腦中清晰超多!

顧問現身說法|把AI導入流程變成一場可參與的模擬桌遊

顧問怎麼用實務經驗打造企業AI導入流程?

講者陳柏霖顧問,長年協助中小企業規劃AI導入,重點是:他的做法超級實用。他用一套「AI流程卡牌模擬法」,讓大家不用寫一行程式碼,也能理解 AI 建模邏輯,甚至還能直接部署模型。

如何用卡牌模擬AI流程?從設計到部署的具體做法是什麼?

整套設計的重點在於:

  • 每張卡片代表AI建模的一個步驟(資料清洗、特徵工程、模型驗證等)
  • 卡牌模擬完成後可自動輸出Python、SQL或R語言程式碼
  • 最後直接部署模型,真的「玩完就能用」

遊戲化學習如何幫助非技術部門參與AI建模?

透過桌遊模擬流程,從行銷、業務、HR到生產,每個部門都能在流程中扮演角色,討論資料、共創決策邏輯。AI導入不再只是技術部門的責任,而是變成整個團隊的共同任務。

小編實戰筆記:AI幫機械手臂預測故障,製造業數位轉型這樣做!

預測性維護是什麼?用AI提早預知設備風險

顧問分享,他曾協助某工廠導入一套AI解決方案,專門用來預測機械手臂什麼時候該維修。以前大家都是等設備出問題才修,結果常常一停工就整條線受影響。但現在,只要加上感測器,再搭配AI模型分析震動、溫度、運作時間等資料,就能提早判斷出潛在風險。

不只預警,更能自動做出反應決策

這還不只是提醒而已。系統背後還結合了策略數模型與自動化流程工具,一旦偵測到異常,就能立刻做出應變決策,比如:

  • 發出即時維修通知
  • 啟動備援生產設備
  • 自動調整運轉參數

整個過程無需人手介入,大幅提升了效率與安全性,真正實現了AI在製造業的智慧應用。

這套模型怎麼來?從遊戲中設計出來的AI解決方案!

更讓人驚喜的是,這套模型其實不是靠資料科學家關在辦公室設計出來的,而是透過遊戲設計過程,由團隊一起共創。顧問讓團隊透過卡牌方式模擬流程,只要將組合貼上白板、拍照上傳,系統就會自動建立模型,還能馬上部署測試。

這樣的方式不只降低技術門檻,也提高參與感,讓AI真的成為大家都能用、能懂、能參與的轉型工具。

嘉賓對話時間|五大實務問答帶你掌握企業AI導入重點

Q1:企業導入AI會遇到哪些常見挑戰?有哪些解方?

最大挑戰不在技術,而在於「資訊落差」。當企業高層未能參與AI導入過程,決策與技術團隊之間就會出現理解斷層。AI專案常因此流於形式,無法落地執行,最後變成PPT成果而非實質效益。

小編觀察:

這一題現場引起超多共鳴。顧問才講完「管理層沒參與模型設計,導入就只是數位裝飾品」,就看到好多主管微笑點頭。這不是反對AI,而是根本沒找到對的進場方式。

Q2:初期導入AI是否需要追求高精準度?

不需要追求一開始就完美。顧問指出,在企業導入初期,「可行性」比「準確性」更重要。只要AI模型能比過去的經驗法則或人工作業更有效率,就已經有應用價值。等驗證成效後再持續優化,才是落地實務的最佳路線。

小編補充:

顧問講了一句小編超愛的話:「你不需要一個100分的AI,50分但能幫你省下時間的AI,就值得先上場。」真的超適合正在思考MVP導入策略的企業。

Q3:沒有技術背景的部門如何有效參與AI導入流程?

當然可以,甚至應該參與。透過像是「桌遊模擬流程」、「AI卡牌教學法」等方式,非技術部門也能理解流程邏輯、參與模型討論,並提供來自業務現場的真實需求。這樣的共創方式反而能讓AI解決真正痛點,而非只變成技術實驗。

小編補充:

這場講座的核心亮點就是「遊戲化設計讓全員都能參與」。小編現場看到 HR、行銷、業務主管一起拼卡牌、設計流程,真的有點像團隊版的AI設計思考工作坊。

Q4:管理者在AI導入與內訓中應該參與什麼?怎麼發揮影響力?

管理者不該只是支持者,而應是「參與者」。參與模型設計、流程演練與指標共創,才能確保AI應用策略貼近實際業務情境。當管理層能理解數據邏輯與決策背景時,AI才有機會在組織內扎根,而非停留在嘗鮮階段。

小編補充:

有別於傳統「給IT部門弄就好」的心態,這場講座讓很多主管意識到:只有自己動手推流程、帶頭參與,團隊才會信任AI,也才知道導入方向沒走偏。

Q5:遊戲化AI學習法除了製造業,還能應用在哪些產業?

這套模擬式教學方法其實非常通用,特別適合那些「資料多但沒專職資料科學家」的行業。例如:

  • 零售業:用來預測顧客流失、提升會員精準行銷
  • 金融業:建構風控邏輯與客戶評分模型
  • 電信業:即時異常行為監控、防詐風險預警
  • 行銷與顧問業:自動化報表分析、客戶輪廓建立

小編補充:

顧問提到的幾個案例都超實際,像是用卡牌流程模擬客戶流失預測模型,小編自己都覺得這比開三小時會議有效太多了。不只是工具轉移,更是一種工作文化的轉變。

AI導入的關鍵,其實不是技術,是「一起參與的勇氣」

老實說,小編參加過很多企業在談 AI 的講座,但這場真的不一樣。它讓我們重新理解,AI導入流程的成功,從來不是技術堆高高,而是看一家公司願不願意讓所有人都「有感參與」。

不是只有IT部門在寫程式,也不是只有高層開會決策,而是整個團隊——從業務、HR、行銷到主管們——都能一起坐下來,討論流程、設計模型、解決真正的工作痛點。

顧問說得很實在:

「AI要能幫上企業,關鍵不在你用了多炫的工具,而在你能不能讓大家一起參與。」

所以與其急著找外包、丟錢買平台,不如先讓團隊一起拼出自己的AI流程,從認同開始,才有可能讓AI真的落地、生根,甚至變成文化。

小編私心推薦|AI不用怕,真的可以從「好玩又有感」的方式開始!

很多人對AI的第一印象就是:難、抽象、只有工程師懂。

但這場講座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可能:原來AI內訓也可以是「會議室裡拼卡牌」的過程,是讓人開心、懂得、願意參與的實戰演練。每一張卡牌、每一段流程,都是團隊對「怎麼應用AI」的真實討論。這樣的設計,不只是訓練,更像是一場組織文化的小革命。

如果你也是中小企業的老闆、主管或HR,總覺得:「我們也想導AI啊,可是…同仁都怕、部門也不懂怎麼開始。」

那小編誠心建議:別急著買軟體、不用等到有技術人才,就從讓大家「看得懂、拼得出來、參與得下去」開始!

延伸閱讀推薦

👉 [企業AI應用力培訓方案]:從流程共創、模擬實作到跨部門協作,一步步帶你打造自己的AI導入流程

👉 [更多座談回顧精華]:探索不同行業如何落地AI,看看別人怎麼做、你也做得到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This field is required.

This field is requir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