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現代科技和傳統京戲結合的新火花~"
上半段淺淺的談到一些台灣京劇背景以及陌昂對京劇的一些看法。回到主題,下半段將帶觀眾經歷前所未有的觀劇視角,了解創新科技與京劇的融合。
是不是只有特定的戲曲題材比較適合科技技術的應用及帶入?
栢昂認為原則上什麼聽題目都可以用科技技術這方式去跟觀眾交流,去完成一部藝術作品。但是有一個事情比較困擾的是,戲劇在跟科技做結合時,往往會忽略了主次之分,導致喧賓奪主的情況出現,所以分清主次是科技與藝術結合的重中之重。比如以文藝藝術的發展為方向,當需要加入科技元素的時候,作為劇場導演和創作者就會希望科技能夠以輔助的角色來服務我們。
其實,科技可以做到很多事情,可是劇場的時間有限。所以當表演一個主題,會考慮一些因素如牽涉到經費跟預算,如果科技技術不影響演出,甚至能協助這個戲,並帶來更好表現,就會融入到戲劇裡。
另外,栢昂也舉了一個例子,一位台灣舞蹈家 — — 黄翊,他率先使用跟機器人跳舞,機器與舞蹈都是主軸。演員是有機物,機器裝置是無機物,他試著把有機跟無機的東西做一個結合,讓它產生藝術美感及有機,這是一個科技與藝術結合應用的例子。
當如果只是把科技技術拿來輔助戲劇,或者用來輔助其他任何形式的藝術,只要它牽涉到預算或他的的藝術表現比不上原本的效果,甚至破壞戲劇本身,這清況下那就不會使用科技輔助。因此,戲劇題材是否適合加入科技技是視乎情況而定。
科技如何帶來便利與限制?
栢昂分享過去會帶佈景員負責畫背景和佈置場地背景,可隨着投影技術的進步,投影技術的流明度越來越高,把場地背景投影在天幕上面,打造場景,也能頻繁替換的佈景,比較省成本。同時 ,動態的投影背景,可以一直換景,就如一場騎馬戲,演員用一個馬鞭,在假動作騎馬,觀眾的視覺上看起來就會像真的在移動一樣,栩栩如生。因此,科技技術解決了劇場的成本,也讓藝術表現的更為豐富,更有吸引力,也在悄悄地改變戲劇產業的模式。但同時,科技在舞台的應用,如投影背景的粗糙度會導致觀眾用影像的標準去討論舞台的表現力。所以,就會變成觀眾要求舞台一定要超寫實,這件事情甚至有時候說不定有一點破壞了藝術,也限制了大家內心腦海中的那個美好的空間想像。
線上線下沈浸式體驗將帶給觀眾什麼樣不同滿足?
對於上線、還是線下,栢昂都一樣想讓觀眾們感受到演員的技術,讓觀眾能極致的感受到舞台,所以他都會努力完成現場表演,讓用線上的技術機制看戲的朋友也和線下觀眾一樣,感受到濃濃的現場滿足。過去栢昂曾出演《將進酒食樂章》,就是把一個脫口秀的形式,當中有戲曲,載歌載舞,透過轉播,讓觀眾可以直接在一個雲劇場的平臺上面觀賞表演,所有線上朋友都可以在平台上留言、刷愛心和點讚。他甚至有一個介面,可以讓觀眾看看旁邊坐了甚麼人,並跟他交流。整個過程中,觀眾也可以通過拍手的方式表達對舞台的喜歡與欣賞,演員也可以安排互動橋段,隨時留言給線上的觀眾,所以線上觀眾也有一定的臨場感和滿足感。
但是,當戲劇結束時,線上和線下觀眾的滿足感就有一些出現差異。每當表現結束時,所有觀眾都會面對曲終人散的場面,而線上觀眾的失落感表現會比線下的更強烈,一湧而上。因為線上觀眾觀賞後回神時,會發現還是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坐在家裡,難免失落。相反,線下觀眾的失落感是可以慢慢的被消散,因為完戲後會有個謝幕,線下觀眾可以盡情地掌聲,可以跟別人一起歡呼,可以拍照,可以從頭到尾全場感受。甚至,離場時,可以跟一齊乘坐大眾運輸工具的夥伴一同分享彼此對戲劇的看法。然而,這些在線上沒辦法做到的,因此,兩者的感受大有不同。
另外,栢昂也分享到,線下觀眾在整個觀賞過程會更容易投入在現場裏,從而得到更多滿足感。在現場上,台上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更緊密、頻繁,台上演員會等觀眾的蕭瑟的掌聲快要完成之後,他才會開始進行下一步的動作。他提到一個喜劇片專有的術語 — — 讓笑聲,演員講一個笑話,等觀眾給反應,大笑後,演員就會再講一個笑話,迎來第二層的笑聲,形成笑浪的效果,這個意思就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但這做法卻沒法在線上做到,台上演員與線下觀眾是分開的,演員講自己的,觀眾在家裡面自己笑,所以線上線下沈浸式戲劇的體驗不一樣。同時,栢昂也期待元宇宙在未來戲劇的應用,讓線上觀眾不會受延遲等影響,有跟現在觀眾完全有相同的體驗。最後,他也說了一句十分值得思考的一句話,就是我們都活在地球上,這是最真實的VR,那我們何必再去裡面找VR呢?他更希望大家能到現場,得到最真實的體驗。
以上是這一期《當VR科技走入台灣戲曲》的內容,期待未來沉浸式戲曲與虛擬科技的融合,並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創意。
YouTube: 未來人飛行日誌 — YouTube
Facebook: 未來人飛行日誌 | Facebook
提供機構:涅藍學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