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不是出口衝擊,而是模式死亡:為什麼美國通膨、全球崩價,台灣卻還在補貼出口?
文/劉朝清
美國前總統川普宣布對全球實施「對等關稅」,各國出口美國的商品,不論來源地為何,一律課以 10% 至 49% 不等的懲罰性關稅。這項政策的實施不只是政策調整,而是整個世界經濟邏輯的巨大斷裂。
然而,台灣的主流輿論與政策應對,卻幾乎完全未察覺這場斷裂的本質。
一、從分析到決策,仍陷在過去的出口邏輯裡

從政府到市場,眼前的反應多數仍建構在「這是一次出口困難,我們需要幫企業撐過去」的邏輯中。行政院迅速提出總額880億元的「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」,從研發補助、貸款融通、冷鏈物流、外銷推廣,到勞動轉型與農產銷路拓展,做法齊備、節奏快速,看似積極因應。
但核心問題是:這些措施的前提建立在「這是可逆的短期震盪」,而不是「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模式終結」。
這不是轉單、轉廠、轉市場就能處理的問題,而是你原來的整套出口邏輯已經不成立。從中國轉去越南、從越南再轉去印尼、柬埔寨,這些做法如今都被一刀否定——因為這次美國不是針對國家,而是針對整個「出口導向體系」本身。
二、現在不是出口變少,而是整個供應鏈無法再輸美

過去三十年,台灣之所以能成為全球製造中樞,不是因為本地製造能力,而是因為企業「掌控全球產能的能力」。我們在中國有廠,在越南、墨西哥、東協國家佈局,透過靈活轉單、地緣分散,搭建出一張能避開政治風險、成本風險的高效率出口網絡。
但川普這次的政策正是針對這張網絡本身下手。
你不管在哪裡生產,只要最後出口美國,就得加稅:一體課徵,無處可逃。
這等於直接封鎖了整個「低成本製造 → 中轉地 → 出口美國」的國際出口邏輯。所以我們看到的不是出口數據的溫和下修,而是一整套價值鏈正在崩解。

三、最危險的現象:美國通膨,全球其他市場卻面臨崩價
許多人誤以為這只是美國通膨加劇的問題。沒錯,美國的商品價格會因進口減少而上漲,但更多人忽略了另一頭的後果:
原本出口美國的商品去哪裡了?答案是:全世界其他市場。
來自中國、越南、台灣、印尼、墨西哥的海量商品,現在無法賣進美國,只能倒向歐洲、南亞、中東、拉美這些次級市場。這些地區本就消費力有限,無法承接美國所釋放的巨大訂單缺口。
結果是什麼?
- 全球商品供給過剩,價格戰全面爆發;
- 同質商品大量競爭,毛利全面壓縮;
- 品牌不再重要,誰先清庫存誰活下來;
- 全世界進入「紅海紅利」的終極比價地獄。
這是一場從未發生過的價格反向事件:
→ 美國通膨,其它國家商品大跌。
→ 美國缺貨,全球其他市場淹貨。
這不是一般的價格波動,而是價值定價體系的錯亂與崩解。

四、而台灣政府還在補貼出口與轉型,卻沒看到模式已斷根
台灣目前官方的思考,仍然是用「幫出口企業撐過這段時間」的心態來因應這場轉變。但真正需要面對的是:
- 企業不是被打傷,而是被拔掉整條供血動脈。
- 不是等待復甦,而是從根重新設計生存邏輯。
- 不是繼續佈局海外,而是確認是否還有出口可做。
例如寶成、儒鴻、鴻海、廣達等早已全球佈局的製造企業,雖然表面上「出口值未受影響」,但實際上這些營收來自海外工廠,最終仍依賴美國市場出口。川普這項關稅實施後,這些來自全球的產能無一倖免,全都一夕之間失去出口終端。

五、這不是週期,是結構;不是震盪,是瓦解
今天我們面對的不是一次短期的出口衰退,而是整個全球化代工與轉單模式的終結。
這不只是台灣問題,也是全世界出口導向經濟體共同的生存危機。當商品開始以「求生存」而非「創造價值」定價,全球經濟將不再是成長與交換的遊戲,而是淘汰與清算的競技場。

結語
別再用舊思維幫企業「撐下去」,而要開始思考「怎麼重來」,這場轉變來得又快又深,但我們目前的討論與反應,仍然困在過去的語言與政策中。
不是補貼就能撐過去,不是開發新市場就能取代美國,也不是技術升級就能換掉整條產業鏈。
這是一場經濟角色的淘汰與重編排。
若台灣仍以製造導向為核心、仍靠接單維生、仍沒有品牌與技術定價能力,那麼無論你在哪設廠、無論政府提供多少補助,都只是讓崩壞來得慢一點,但不會避免。
這場變局,真正需要的不是資源調配,而是角色重建。
而重建的第一步,是先看清楚我們原來的位置,是否還存在?

劉老師具備二十多年跨產業、多職能、國際化的經營管理經驗,擅長整合複雜的事務,創造難以複製的競爭力。曾任多家企業專業經理人,具備創設事業部、購併、創建人力資源系統、創建行銷資訊系統、績效管理系統資訊化等實務經驗。
了解更多我們的策略規劃服務
